本篇文章2671字,读完约7分钟
我们通过对美国大萧条前后的经济形势和日本20世纪60年代经济转型期的研究,试图为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对经济动向的影响和中国应该如何启动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表明最终摆脱危机还是需要依靠费用结构的变化和新兴产业结构迅速发展。
1 .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底部的形成和复苏迹象
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什么使美国经济复苏了? 从哪里能看到复苏的迹象? 我必须提到罗斯福的新政治。 罗斯福分为从1933年3月9日到1936年6月16日两个阶段。 控制经济下滑趋势,重点是复兴和救济。 1935年-1939年为第二阶段:把重点放在改革上,把购买力注入弱势群体手中,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把经济变成永久复兴。
罗斯福的基本想法有三个。 一是完善联邦信用,联邦政府进行全面指导。 二是进行恢复购买力的救济和公共工程。 三是为持续繁荣采取一系列农业和工业政策。 其中第二,我国去年年底发表的4兆投资计划和异曲同工的意思。 1933年美国gdp触底,投资是提高经济的重要因素,其中民间投资的开始是导致经济复苏的重要原因。 到1938年,美国经济下滑了。 这首先源于信用收缩。
2 .股票市场的趋势提前反映了经济变动
从美国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股票趋势来看,一切都与经济密切相关。 首先,1929年大崩溃是经济衰退的早期表现,到1933年美国经济触底。 然后,股票市场在1932年调整为最低点。 随着后来经济的复苏,股票市场开始上涨。 到1937年中旬,股票市场从最低的50点上升到200点,反弹幅度达到了4倍。 之后,在美国经济1938年因信用收缩被召回之前,股票市场再次开始下跌。
3 .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美国的研究,我们可以参考几个方面:政府可以比较有效地抑制经济下滑趋势,但不能改变经济自身的周期。 经济周期变动,危机本身就是经济快速发展问题的体现,包括分配不均衡、产能过剩、费用不足,这些问题引起了危机,而不是危机引起了这些问题。 危机发生时,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控制经济下滑趋势,但不能改变经济周期,最终的经济周期还是需要费用结构的变化和新兴产业结构的迅速发展。
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辟了内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
1 .中国现在的定位——日本1960年代前半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45-1955是战后重建阶段,到1955年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的1936年水平。 1955-1960是高速增长前的基础阶段1961-1970是高速增长期。 从1956年到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72%,其中7年的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以上。 1971-1980是不稳定的增长期,由于石油危机和政策失误,日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
通过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工业化、城市化指标的比较,认为中国2008年的经济状况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前期大致相等。 实际的三产就业比率相当于日本的60年代初,城镇化率比日本的60年代初低。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本质,我们将现在的中国坐标定位为“日本1960年代前半”。
2.19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到20世纪60年代为止,日本处于“投资投资”的高潮: (1)日本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双重结构问题:城乡双重结构与大小公司之间的差距很大。 1960年农民的收入仅为城市的44%,大小公司的收入差距达到了两倍以上。 (2)国民收入的增加远远低于gdp的增加速度,个人消费的增长率明显落后于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 (3)世界经济危机(始于1957年美国)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经济陷入了衰退期。
.日本“国民大争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经济学界对“日本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问题形成了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是“稳定增长派”,日本经济结束了战后恢复期,而且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状况,新的投资 另一个是以下村治为代表的“高速增长论”,日本处于“历史勃兴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都处于技术改造期,设备投资热情旺盛。 投入——根据生产系数,供给能力的迅速增加导致生产的迅速增加,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出口扩大的前景极为光明。 尽管当时出现了生产力过剩,但如果减少失业,扩大高薪、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可以暂时处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销路之间的矛盾。
池田勇人内阁通过了“高速增长论”,计划在1960年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1961-1970年的10年间将国民收入提高一倍。 前三年的增长率为9%,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7.8%。 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迅速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完全就业。
总体来说,收入倍增计划被认为是日本20世纪60年代高速增长的最根本动力。 “收入倍增计划”是提高国民收入、“启动内需”的关键,国民经济中自身支出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经济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政府在各个环节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不能忽视。
三、我国启动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
1 .短期经济刺激计划必不可少
像罗斯福新政一样,政府的短期经济刺激计划有利于抑制经济下滑趋势,对缓和恐慌状态下经济迅速下跌有重要意义。 从实践上看,中国经济环比增长率明显,离不开政府的控制效果。
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今后10年有高速增长的可能性
通过日本的研究,现在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相当于日本1960年代中前期,城市化水平相当于日本19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水平,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复用工业还具有非常大的快速发展空间
3 .中国必须处理的问题——中国式的“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是公认的出口主导型国家,1965年代高速增长时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以上,直到1965年才出现贸易顺差,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来自内需和投资驱动。
与此相反,中国现在的居民花在gdp增长上的比例仅为30%-40%,远低于日本发表《收入倍增计划》的1960年。 因此,中国开始内需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实质性购买力,因为中国需要“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
4 .投资和领域选择
从日本1960年代内需开始后的支出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美国1930年代、韩国198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拉动内需的空间非常大。 第一个相关领域集中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电气化、全国性的汽车化浪潮和房地产领域。
   已经有了_count_条注释
标题:【财讯】我国需要一个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jj/1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