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9字,读完约4分钟
具体性的问题不仅是国企没有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动力,而且在公司经营状况好转时,风险越高的工程项目,奢侈品越有可能进入这些国企中
前几天,中石化装修大楼迅速流传着1200万元的天价吊灯和2.4亿元奢侈装修费的网帖,很快成为各大网站和论坛的头条。 “天价吊灯”的传闻激怒了很多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让人联想到以损失为由提高石油价格的行为,据说“中国石化哭着盛行土木”、“嘲笑老百姓、嘲笑政府、忽悠石油价格”
据说中石化成品油的价格太低大大损害了中石化企业整体的财务。 除此之外的意思是发展改革委员会是涨价还是支付补助金。 没办法,发改委不得不再次提高油价。 这引起了读者的强烈疑问。
讽刺的是,中石化领导人来证明中国成品油的售价低于欧美各国后,发改委相关部门特别发明了“裸油价”这个新概念混淆了公众的视听。 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在《关于成品油价格的热点问题的证明》中说,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汽油含税零售价略高,但不含税基本等同。 那列举的美国三地石油价格都是美国最高的石油价格,作为比较的国内石油价格是比较便宜的93号汽油的价格。
价格改革委员会司还专门提到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收益情况。 其中特别强调了从2006年到2008年,两家石油企业分别支付特别利润1600亿元和530亿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大石油巨头已经承担了足够的社会责任。 但是,发展改革委员会似乎无意中忽视了一个事实。 也就是说,近年来两家大型石油公司每年都能获得巨额财政补贴——以中石化为例,2006年达到了财政补贴50亿元,2007年达到了123亿元,2008年更令人吃惊的503亿元。 累积起来,显然远远超过了530亿元的特别收益金。
客户背负着高油价的痛苦,很困惑。 为什么发改委把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上涨到合理的幅度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样的油老板还处于巨大的损失之中呢? 油老板拿到巨额财政补助金后,财务状况依然一团糟吗?
对民营企业来说,扩大销售、减少支出、使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很强烈。 对于“吃皇粮”长大的国有垄断大企业来说,无论有无竞争力,都缺乏这种自律性,反而有最大的惰性,继续“吃皇粮”。
这不是说民营企业老板有很好的思想意识,国有企业老板天然是败德分子。 这是因为垄断领域的监督不完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可能朝着公司规模最大化、个人权力和在职费最大化等其他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体制下,公司的财务状况越差,获得可动用资源的概率就越高。 这时,国企管理者过度招聘员工,扩大公司规模。 大幅提高工资福利,获得利益以外的最大好处。
因为,1200万天的吊灯,2亿000万美元的巨额装修金是理所当然的。 对垄断领域的国企来说,愿意无视风险,大喜大喜。 2009年上半年,在各月成交的合计金额排名前10位的地块中,60%的高价地块是国资背景公司获得的,特别是在土地市场降温的第一季度,国资背景公司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高价土地。
2009年形势逆转,国企开始大规模囤积。 同样是囤积行为,民营企业心中有基本损益账目的国企进入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 他们心里不需要账本,因为投资越大风险越高,他们想做。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石油、钢铁等基础工业的诉求非常旺盛。 这是因为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垄断型公司只要打开口袋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1600亿和530亿证明了这些公司巨大的利润潜力。 但是,这些利益空间使这些国企有更大的食欲,近年来在海外收购,进行着国内被高价包围的高风险项目。 这种不完全的体制性问题不仅使国企没有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动力,而且在公司经营状况好转时,风险越高的工程项目越有可能进入这些国企。
国企不是因为它缺乏从天然获益的能力,而是体制决定了他们,希望永远是人民襁褓中的爱哭鬼宝宝。
   已经有了_count_条注释
标题:【财讯】天价吊灯背后的故事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jj/1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