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82字,读完约7分钟
贸易逆差的出现,是危机以来,在经济刺激政策下,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内需旺盛拉动出现的。 这一转变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2009年11、12月的进口增加了26.3%和55.6%,年1月的增长率扩大到85.6%,季节调整后,年2月的进口增加了74.7%,3月的进口增加了66%。 在贸易结构中,贸易进口通常比加工贸易快。 今年两个月前,我国通常贸易进口的增长率比加工贸易高20.1%。
那么,3月出现了贸易逆差,这证明了什么呢?
第一,充分说明了我国海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逆差,是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不是贸易汇率政策,而是贸易平衡状况。
一般来说,一国的贸易平衡状况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一是基于比较特征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这是决定一国整体处于顺差状态还是逆差状态的长期根本因素。 第二,一国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扩张期还是收缩衰退期,一般的繁荣扩张期控诉旺盛,会导致顺差的减少和逆差的增加,但收缩衰退期随着出口压力的增大,进口请求会下降。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出口呈现衰退趋势,但当时的贸易顺差创下了434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那是因为出口下降的传导效应降低了国内宏观经济和市场的诉求,扩大了进口减少幅度,相反刺激了贸易顺差的增加。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再次再现了当年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了期待通过减少出口实现贸易平衡,对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中国来说完全不可靠,不仅会恶化宏观经济,阻碍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还会加剧贸易不平衡
中国短期贸易的相对平衡总体上是由国内市场的供求决定的,不是由贸易、汇率政策决定的,只能人为过度参与贸易平衡违反宏观经济规律,反之亦然。 现阶段促进贸易平衡的可行路径只有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限制出口,采取积极的贸易平衡方法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
第二,最近中国的贸易平衡状况持续改善,证明人民币汇率没有被低估,中国不存在所谓的“重商主义”,顺差和外汇储备决不是中国政府追求的目标。
没有什么理论和模式可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像海外机构和人说的那样被严重低估。 综合考察了2005年人民币汇款改革以来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比较有效汇率的变动情况,也不支持人民币货币价值明显被低估的结论。 从我国贸易平衡状况在世界金融危机前和危机后的一段时间的相对变化不能说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 如果中国出口经历了长达13个月的大幅度减少后,最近的企业稳步反弹,中国进口更大幅度反弹,贸易平衡持续改善的现实没有出现的话,我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太荒谬了。
实际上,从2005年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累计上涨为21.1%,同期美国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5.9%,对华年均逆差增加21.6%。 相反,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但美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8年的5.7%下降到3.5%,对华逆差减少了16.1%。 今年第一季度美对华逆差进一步下降。
中国经济的迅速复苏拉动了许多国家的出口。 美国2009年出口减少了17.9%,对华出口仅减少了0.22%。 欧盟27个国家的出口减少了20.6%,对华出口仅减少了1.53%。 欧盟、美国和日本出口对我国市场的依赖度分别上升了1.4、1.2和2.9个百分点。
事实上,一点人顽固地认为中国戴着“重商主义”的大帽子,是中国贸易顺差是政府主观追求的结果,不是基于比较特征和市场竞争,而是基于汇率和优惠政策,这是多么荒谬。
第三,我国海对外贸易由逆转证明,中国内需潜力巨大,不存在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
在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政府主导型投资不仅表现出巨大的空间,中国居民的支出也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受力,保持了非常罕见的持续增长势头。 2009年全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9%,跃居世界第一个汽车市场。
可见中国内需的未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新闻化的推进依然具有巨大的快速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真正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大大低于快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以前就由内需主导,将来会实现支出主导、内需和外需向协调拉动型的转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须人为减少和限制出口。 在中国劳动力供求拐点出现之前,中国进一步发挥劳动力等比较特征,反复走开放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依然是必然选择,出口主导型经济依然有迅速的发展空间和客观需要。
他说,出口基本上是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决定,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要素固有结构和竞争力有关,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模式过度依赖出口是严重的误判。 基于这一评价,简单改变中国长期实施的正确经济快速发展战术和政策指导,可能会反复出现急于求成、盲目前进的错误,有些政策逆向变化又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中国工业化、
第四,指责中国没有操纵汇率的依据,货币单边主义无助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新的“人民币高论”最早是危机中的世界经济再平衡论,美国一些机构和人士试图以中国和新兴市场的贸易顺差和高储蓄作为引起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一原因和国际经济失衡的核心,转移美国等危机中的责任 之后,美国政府和议会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大力宣传了所谓的“中国汇率操作”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成为这种论调的经济学界领袖,给中国贴上了“重商主义”的标签。 人民币低估被认为失去了美国140万员工的岗位,主张将中国纳入汇率操纵国,征收25%的高额进口附加费,使人民币大幅上涨等。
实际上,作为主张自由贸易的开放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1997年发现了美中贸易不平衡的真相。 他根据《滚石》杂志的复印件,截至1997年4月的一年间,中国内地240亿美元的顺差加上香港地区190亿美元以上的逆差,两者抵消后,顺差仅为46亿美元,中国巨额贸易盈余主要是基于统计方法的幻觉
关于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克鲁格曼认为,第一是美国开放市场和其他国家封闭市场之间的不平衡所致。
克先生这篇文章的逻辑结论是,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像发达国家一样,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也长期逐步提高,支出率上升,储蓄率下降,大量引进外资也有抵消经常项目盈余,改善贸易平衡的倾向。
克在新书《致命的谎言——揭示经济世界的真相》中,把美国极左和极右的反全球化言论之冠称为“全球胡说八道”。 事实上,美国单边货币和贸易主义的思考是“全球胡话”的典型言论,严重背离了全球化趋势和互利共赢的中美经贸合作现实。
事实上,美国在扩大出口方面可以做很多事实,对奥巴马的出口新政寄予希望。 但这非常需要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参与和合作,互利合作可以帮助美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发掘和扩大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和空间。 同样,如果在这方面进行真诚对话,美国可能会提出越来越好的主意,稳步推进美国和全球经济的重新平衡。
(作者是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标题:【财讯】3月贸易逆差证明了什么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jj/15479.html